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街,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望丰社区,下辖东吴里片区和建委宿舍两个小区,曾面临无物业管理的典型困境:公共设施老化、停车位争夺激烈、安全隐患突出。
如今,这个开放型老旧社区仍然没有物业公司,居民也不缴管理费,却变成居民交口称赞的“理想家园”,道路整洁、花木葱茏。其治理密码,在于一套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管”体系。
停车自治:民筹民管破解资金困局
清晨7时,滴滴司机严双桥已开始巡查社区。作为东吴里片区居民自管组组长,他见证了这个无物业小区从隐患重重到整洁有序的全过程。
“以前私家车见缝插针,消防通道常被堵塞。”严双桥指着如今标线清晰的停车位介绍,为解决停车顽疾,他带领志愿者连续两个月走访780户居民,最终确立“停车费自治”方案:新增40个规范的机动车车位,安装智能道闸系统,每位停车居民缴费60元/月,车费全额投入公共维护。
财务透明是自治的生命线。社区公示栏张贴着最新收支明细:今年3月,利用停车费结余购置LED灯泡,严双桥和志愿者们连续奋战5小时,至次日凌晨1点,义务将40处路灯全部恢复照明。
“每一分钱都看得见去向。”居民李建国表示,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级治理:党员撬动自治裂变
走进建委宿舍小区,新改造的“跨天议事亭”两侧月季绽放。义务园丁向远见正修剪花枝,几位居民围拢请教园艺技巧。
由居民“众筹”各式盆栽绿植组成,各自的盆栽绿植各自负责管理
这个由杂物堆改造的花园,是75岁老园丁向远见耗时一年打造的公益项目。“起初有人说我坚持不了三个月。”老丁擦拭着汗珠笑道,一次酷暑天邻居为他撑伞遮阳,他意识到“被人需要,就是自豪感。”
望丰社区党委书记何苗向记者揭示治理架构:社区党委构建“自管组——楼栋议事会——入户协商”三级链条。党员带头挑起自管组大梁,通过“亭院议事”“楼道夜话”等平台,将飞线充电、垃圾分类等难题化解在基层。
“协商效率提升95%,建委宿舍小区的志愿者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何苗说,居民主动认领楼栋长、绿植养护岗等职责,社区形成“需求精准对接—问题就地化解—幸福感反哺社区”的治理闭环。
幸福升级:老旧小区绽放新颜
近期,东吴里片区的幸福图景再添一笔,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收官。管线入地、智慧安防系统全覆盖,曾经坑洼的水泥路变为透水沥青路面。
居民陈婷在新建的健身广场感慨:“儿女回家差点认不出门!”更令她欣慰的是社区氛围变化——花卉爱好者组建园艺沙龙,退休教师开办四点半课堂……小区里洋溢着安全祥和的氛围。
东吴里小区新建的自行车、电动车棚
记者结束采访时,正值下班时间,严双桥在智能车闸前协助新住户登记。道闸显示屏实时更新车位信息,居民可通过自管组随时查询公共资金使用情况。
“没有物业费负担,却有专业化服务。”严双桥这位“大管家”总结,当居民成为家园真正的主人,老社区便拥有了不竭的幸福活力。
报道支持 - 吴家山街道办事处
文、图、视频 - 徐卉婷
实习生 - 陈怡帆
通讯员 - 吴傲阳 夏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