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是美食,是牵挂,是祝福
更是文化
在年俗文化传承中
一代代人
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春节将至
融媒体中心联合区文化馆
展示介绍东西湖的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共同品味文化传承之美
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
归家的游子乡愁渐浓。
在疫情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人
响应国家号召
就地过年
人在异地
但心依旧牵挂着
远方的家人
游子们
就像天上的风筝
无论飞多高
线始终系在家里
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一项就是微型风筝。
1月28日,微型风筝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王建红一边做着风筝,一边给记者分享着她与父亲之间的趣事。
“一到过年,我就特别怀念我的父亲。”
王建红的老师便是她的父亲王三德先生,曾担任国家级风筝裁判,并参加过国际风筝比赛荣获过金奖、银奖,从微型风筝到超大型风筝,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我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除了风筝,过年还会给我们做宫灯,捏面塑,没有哪个小孩不羡慕。”
往昔的记忆扑面而来,王建红的灵感也随之产生。
//王建红整理做好的风筝
“我的年味与我的父亲密不可分,那我就做个‘福寿双全’祝所有的父母福寿安康。”
王建红用笔悉心描绘,不一会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蝙蝠跃然纸上。
蝙蝠在传统文化中是“福气”的象征,而蝙蝠翅膀上的两颗寿桃,则是“长寿”的寓意。
画好了纸面,接下来就要扎架子。在架子的选材上可有大学问,要选用韧直且长的老竹,煮上6个小时,再每天换水,泡上整整一年,这样做出来的风筝才柔韧稳当。
“我父亲还做过指甲盖大小的风筝,那个骨架要比头发丝还细。”王建红根据“粗竖细横”的原则粘好横竖骨架,交错的竹篾刚好组成一个“王”字,像这样的风筝就称为“王字”风筝。
//“王字形”骨架制作中
待骨架的胶水干透,王建红将“福寿双全”的纸面与支架穿起来,连接处涂上白乳胶固定好。最后,在风筝身子上加一个彩带做尾巴,如此,一个彩色的微型风筝就做好了。
//王建红将纸面粘在骨架上
刚做好的风筝,就可以立刻进行试飞。在室内,王建红将风筝线绑在一根40公分左右木棍上,手腕用巧劲一挥,这只小小的风筝便舞动起来,在室内上方盘旋。
“在室外去放,这只风筝飞个几十米高都不成问题。”王建红笑着说。
//王建红将骨架搭建好
一只小小的微型风筝,承载着儿女对父母深深的思念。新年过后便是春天,王建红的新年愿望是在这个春天家人平安健康,团团圆圆,一起乘着东风放纸鸢。
来源: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沈雪莹 彭劲松 晏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