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用绣花针精神书写“必答题”的临空港答卷



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志愿者在悦心亭化解居民矛盾。



保利公园家停车棚。



常青花园第二社区书记彭明恒和网格员交流工作。



下沉党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垃圾分类工作。



花城社区内,居民党员志愿者和下沉党员沟通小区凉亭修葺方案。



10月30日,将军路街下沉党员开展应急模拟演练。



11月4日上午,阮晶到临空港经开区中心福利院为她的病人上门诊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坚持改革创新,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自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网中有格的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优化服务,积极保障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安全等民生工程,主动回应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期待。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更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一次大考,对基层治理活力的一次催化。建体系、重引领、强队伍、提质效,东西湖区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使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逐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党建生态系统,不负人民所托、人民期待。

■ 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从社区到楼栋党建全覆盖

“共建共治共享”让问题解决不出小区

“楼下的垃圾堆放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金银湖街花城社区银湖御园小区内,正在巡逻的社区党员调解员彭裕国和居民朱先生热情地打着招呼。数月前,朱先生老伴因对楼下垃圾堆放问题不满,向社区投诉。作为志愿调解员,彭裕国经常做的事,就是和投诉人到小区里的悦心亭坐一坐,沟通解决方案。

63岁的彭裕国是小区居民,也是社区的骨干党员志愿者。此前,有居民因垃圾堆放问题向社区投诉,他主动提议在小区内设置3个垃圾分类亭,这一想法不仅得到投诉居民的支持,也被社区采纳。

然而在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这位居民开始反悔,并不间断投诉。为了弄清缘由,彭裕国邀请对方到悦心亭里聊一聊。“后来知道那段时间,对方患有焦虑症,情绪常常不稳定,就跟他聊天慢慢打开心结。”

如今,通过与物业、业委会等多方沟通,3个垃圾分类亭已经建好,将来还会逐步推行餐厨垃圾积分兑换活动。投诉的问题解决了,居民敞开心扉,当起楼栋长,参与到小区公共事务中。悦心亭也逐渐成为小区居民调解矛盾、议事建言的标志性场所。

花城社区书记魏彦辉介绍,为了让党员有动力、服务有载体,社区率先在银湖御园小区打造党群活动驿站,将“党员进小区”具体化为“党员在小区”,驿站外则打造议事建言“悦心亭”、绿色循环“垃圾分类回收亭”、电子宣传显示屏,打造线下小区党群活动阵地;同时充分利用线上居民自治平台,让居民的大事小情共商共量。

搭建双向平台,充实多元共治力量,拓展助民“微服务”,激活小区“微治理”,如今金银湖街花城社区正在探索形成从“小区外包”通往“居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目前花城社区正围绕“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区域化党建体系,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网格化服务模式。魏彦辉说,社区还在以银湖御园小区7栋867户为试点,成立两个楼栋党小组,选派下沉党员代表任“第一书记”,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等担任党员中心户,配强小区党支部“红色头雁”,让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党的基层建设入微入实。

■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逐步强化

社区书记牵头物业及业委会

“三方联动”让200多台电动车有“家”可归

家住临空港将军路街张家墩社区保利公园家小区的王女士,下班后骑着电动车前往菜市场买菜。虽正值小区停车“抢车位”的高峰时段,王女士却显得很从容。买完菜后,王女士在1号楼后面的电动车停车棚停好车,插上充电桩插头,扫码支付1元,愉快上楼。充足的停车位,让王女士再无后顾之忧,“就在家门口,一脚路,方便得很”。

笔者看到,保利公园家小区内有两个以白色为主基调的电动车停车棚。将军路街姑李路社区主任、小区业委会主任乐胜利介绍,这两个停车棚能解决400户居民、200多台电动车的停放需求。

但在2017年,这里停车可没那么容易。由于小区只有5万平方米,没有集中停放电动车的点位,导致居民将车辆随意停放在楼道中。“不美观,也对消防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时任张家墩社区副书记的乐胜利,还是小区业委会主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必须调动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共同形成合力。

2018年小区新旧物业更替,新物业入场必须要解决居民的实际难题。乐胜利带领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李云芳与物业、社区共同协商停车棚修建出资事宜,“我们小区太小了,没有什么公共收入,所以说服物业出资是第一步”。李云芳说,除了出资,物业还需要划批6个地面停车位作为停车棚搭建场地。“乐主任代表业委会、社区与物业协商多次,终于打通了第一关”。

因为建设规划图未出,有部分小区居民对修建停车棚有疑虑,“主要是怕我们修得丑,影响小区美观”。乐胜利请来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把效果图发在业主群中,征集大家的建议,让所有业主都参与进来。

为了让修建的停车棚美观大气、扎实可靠,乐胜利对市面上的供应商进行严格考察。“一定要看到实际的案例,眼见为实。”最终小区选定拉膜材质做棚顶,钢结构做主要支架,并引入扫码充电桩,让居民再也不用跑到家中充电,避免火灾隐患。2019年,停车棚正式投入使用,由物业安保进行管理。此后,小区再也看不到无序停放的电动车,“停车难”问题有效解决,居民对小区公共建设满意度显著提升。

■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打开电视就是社区大门

“智慧党建+”平台把服务送到居民家中

“每天打开电视,出现的首页叫‘最美东西湖’,里面有很多小区的消息与活动,比如通知我去办理退休年审,就好比进了社区的办公室一样。”11月4日,吴家山街梦佳社区的王爷爷说起自家电视的新功能,兴致颇高:“亲友来了,肯定要演示给他们看一看。”

王爷爷说的电视首页,是吴家山街与湖北广电合作推广的“两个中心进万家”项目,即通过在电视机顶盒中开发“智慧党建+”平台,将区级融媒体中心、文明实践中心所涵盖的本地化政务、党建、平安家园、生活服务等内容整合到电视大屏幕上,把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直接深入到客厅和卧室里。

笔者在电视上看到,在该平台的百姓家事板块里,有很多跟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介绍,也有最近的活动举办信息;在党建板块中,可以查看最近数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内容,以及下沉党员的相关情况。平台还具有“呼与应”功能,居民只要点击视频通话,即可联系到社区终端,可以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确保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及时掌握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只需要在电视机的机顶盒上加装一个摄像头,即可完成改造,居民不用交一分钱。”据了解,早在去年6月,全市“民呼我应”社区治理工作会议召开,要求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该“智慧党建+”平台就在吴家山街祁家山社区开展试点,并且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两个月时间内,社区通过平台为居民办理了60多件大事小事,涉及老年证年审、医保缴费咨询等多项事宜。

如今,吴家山街13个社区已全部完成平台上线工作,居民均可正常使用。在祁家山社区和梦佳社区的荷花园、园艺小区、园艺花城及天合新界小区,还接入了127个平安家园视频监控,居民可随时调看小区的安全情况。

“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是我们针对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信息渠道,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一种尝试。”吴家山街相关负责人表示,“搞好社区工作,必须靠党建引领,善用智慧平台,完善应用场景,并且做好面对面的服务。”

据介绍,“智慧党建+”平台还将开辟“15分钟生活圈”功能板块,设置餐厅、药店、超市3个呼叫板块,精准为中老年、弱势群体提供便捷服务。

■ 基层社会治理骨干队伍不断壮大

研究生从网格员一路成长为社区书记

壮大基层骨干队伍不断破题

乒乓球台上“你来我往”,象棋桌椅上“运筹帷幄”……11月3日下午,常青花园第二社区文体广场,正在运动锻炼的老人们活力十足,场面好不热闹。附近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22名社区工作者忙而不乱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居民生活丰富多彩,社区工作有条不紊,让二社区党委书记彭明恒感到欣慰。

2012年,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工作了7年的彭明恒,通过武汉市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成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开始了挨家挨户走访服务的基层工作。“当时家里人并不支持我的选择,一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放弃优渥的薪资待遇回家为居民服务,他们都说我会后悔。”一腔热血的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第二社区4950户居民、13663人,不能说全部认识,但大多也都‘叫得上名’。”常青花园社区管理办公室成立后,彭明恒被调去负责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接着又分别到第四社区和第五社区担任了一年的党建专干,“在各社区轮岗工作,为我积累了不少经验”。2018年底,因为工作出色得到居民认可,彭明恒当选了社区书记。她也是常青花园目前唯一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社区书记。

常青花园社区作为武汉市大型居住区之一,约有12万常住居民。共设5个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50个小区党支部和37个党小组。1249名直管党员,还有居住在该社区、来自省市区企事业单位的2433名下沉党员,一直都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仍是一个长期课题。

为了不断壮大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常青花园社管办搭建了轮岗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对社区骨干的培训指导,同时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技术引进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培训交流中提升治理水平,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在常青花园第二社区,网格员徐瑶在青少年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社管办抽调其到常青花园青少年空间轮岗工作了两年;在第一社区,90后红色物业大学生夏依则通过选拔推荐走上社区书记岗位。

■ 下沉党员常态化开展服务

471名党员融入小区治理团

下沉党组织与社区结成紧密“共同体”

走进金银湖花城社区银湖御园小区,随处可见用废旧轮胎或自行车改造成的小花坛,且每一楼栋前的小花坛都不相同。轮胎表面喷绘着各类花纹图案,中间填上泥土种植花草,旁边竖着木制的花草认养牌。沿着小区的步行道依次摆放,自成风景。

“这是我们单位的下沉党员和花城社区,一起策划和制作的,目的是宣传垃圾分类,同时也呼吁大家支持旧物利用,营造良好的环保生活氛围。”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王继武介绍。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如今,由该公司援建的小区楼栋雨阳棚也提上日程。

花城社区副书记陈秀珍介绍,此前,有小区居民向社区反映,为了减少高空抛物或物品坠落带来的意外,希望在楼栋出入口处,安装雨阳棚进行遮挡。“由于资金、施工设计等各项原因,安装一直搁置,区工发投党组织下沉后,主动提出了援建雨阳棚。”

通过广泛的共商共建,社区与下沉党组织联结成紧密的“同心”共同体。目前,花城社区已与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公司等央企,武汉海关、武汉海事法院、湖北移动等省级单位,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区直国有企业签订共联共建协议书,将5个下沉单位、13个党组织编入花城社区“下沉干部服务队”和“下沉干部突击队”,形成小区升级改造、文体共建、法律宣传等项目清单11项。每月以共建支部主题党日、联席会议等形式,共议民生项目落实进度。

此外,社区471名下沉党员干部积极加入多个小区治理团,投身文明创建、人口普查等活动中,包保高龄、独居空巢、残疾、重病、困难户,做实红色服务力量。

“通过党员管理个性化,凝聚下沉中坚力量。”陈秀珍说,党组织和党员下沉,给社区治理增添了骨干力量,也让小区自治更有信心。

“牛羊特色”照样留住回头客

监管部门下沉助推江鱼餐馆积极转型

11月3日中午正值用餐高峰时间,慈惠街的陶家酒楼内基本看不到空位。“一份砂锅牛排,一份炒青菜。”食客看着菜单上新推出的招牌菜下了单。今年7月1日实施禁渔后,餐馆老板程巧玲便换了招牌,将“陶家江鱼酒楼”改为“陶家酒楼”。

“刚开始也发愁。相关部门的下沉党员,反复上门做工作,态度诚恳,我也觉得要支持国家政策。”疫情之后餐饮业倍受打击,但也是新机会。在下沉党员的建议和帮助下,程巧玲决定往求新求变的道路上走。

没有了红烧江鲶、蒜蓉蒸江鳅、江鳝汤等招牌菜,取而代之的是砂锅牛排、金牌牛尾、杜家鸡等新菜品。“食客看到店里的‘十年禁渔’宣传标语都表示理解,同时新菜品不输江鲜,一样让他们频频回头”。

下沉党员,临空港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慈惠所所长彭小峰表示,像陶家酒楼这样以前以经营江鱼为生,现在转型创新的餐饮单位多集中在慈惠大队。“为解决餐馆经营者的困难,我们也积极出谋划策。”一家以经营家常江鱼的餐馆,在听取了彭小峰“多学多看”的意见后,考察了市内多个特色餐饮类型,决定转型为“烤全羊”餐厅。“一来慈惠的场地够宽阔,二来马上就是秋冬进补季节,大家都爱吃这口。”

除了创新,各家餐馆拿手的烧鱼手艺也不能丢。“江鱼不做了,但是其他养殖鱼可以做。”在日常的巡查中,彭小峰和所里的队员总要找老板聊上几句。对于擅长做鱼,一时难以转变经营方向的餐馆,延续之前的好味道,一样能留住食客。

彭小峰介绍,为充分落实禁捕政策,所内的同事经常一起下沉到辖区内以江鱼为营业卖点的餐馆进行宣传摸底。“帮助他们实现经营上的转型,其实也是作为下沉党员的一种责任。”

用温情乡音打开居民心理防备

57岁老党员悉心“传帮带”做好人口普查

57岁的杨明进,是临空港经开区发改局下沉干部服务队的一员,早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就申请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主动参与华星社区卡口封控值守工作,今年9月,他再次下沉到华星社区,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带着一批“新”网格员迅速成长。

团结村是今年刚并入华星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私房多、人口流动大。对于今年9月才入职的网格员刘翠娥来说,“脸生”让她做起人口普查工作来难度格外大。

“由于人口流动大,许多居民的信息都发生了变化,只能上门一户户问,但经常吃闭门羹。”刘翠娥说,这种时候杨明进就会带着他们新网格员一起上门。

一次入户中,一对中年夫妻拒绝向刘翠娥提供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进行登记,交谈中对方无意说出了方言,一旁的杨明进听出了是东西湖柏泉方言,便也开始说方言与对方交谈。一来二去,对方不仅放下了戒心,积极配合登记工作,还主动提出担任这一楼栋的向导,带着杨明进和刘翠娥到其他居民家中,劝说做好登记工作。

有新网格员没有做过社区工作,经验不足,上门几次找不到人就会着急,杨明进就给他们出主意,一方面把留有自己联系方式、社区公章的纸条贴到居民门把手上,一方面多向周边居民打听其他联系方式。

为保质保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入户结束后,杨明进总会主动帮社区进行信息录入核对工作。因此,他习惯随身带着老花眼镜和眼药水。

9月刚入职的网格员朱丹,承担着信息录入核对的主要工作,一次在杨明进协助她完成当天的信息录入工作后,她感谢地对着杨明进鞠了一躬。“杨老师眼睛不好,本来可以不用做这些工作,但他说这是自己第三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知道信息录入时要注意什么,就主动帮忙。”

华星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敏说,华星社区常住居民有1万多人,但工作人员只有18人,像杨明进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下沉后,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社区人口普查和其他工作,更带领一批社区网格员新手迅速成长。

为社区和福利院病人解除痛苦

乡镇名医“8小时外”发挥特长服务群众

“阮医生,上次做了治疗后我的疼痛感减轻多了,多亏了你呀!”在临空港经开区走马岭卫生院新修的门诊大楼三楼“国医堂”,不少人慕名而来专程找医生阮晶看病。这位“湖北省乡镇名医”今年已经51岁,性格爽朗,对病人极为热心。她一手“小针刀”的功夫,为无数农村患者解除了颈肩腰腿疼的折磨。

11月4日中午,阮晶为病人做完治疗,连白大褂都没来得及换,就随手拎起一个小收纳盒,里面装着常用的针具和酒精、棉棒、医用手套,前往东西湖区中心福利院探望几名老年病患。

“中午我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为社区或者福利院做点事。”阮晶不会开车,也没有方便的公交,于是常常叫上一辆三轮电动车就出发。一来二去,这辆电动三轮车竟成了阮晶的“专车”。

无论是横跨107国道复诊包保的贫困户,还是沿着惠安大道深入大队还建楼,阮晶总是坐着这辆车来回奔波。有时候,在医院里接诊的病人经济比较困难,阮晶也会打电话喊来开车的张师傅,把钱一付,请他“务必将人送到家门口”。

阮晶刚刚走到福利院门口,远远就可以看到3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跟她打招呼。因为疫情期间严控外来人员,外来人员不能进入福利院大楼,于是只能趁着天气好把老人推到大门口的临时诊室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经过一番认真消毒,阮晶迎上前去亲热地喊着“老大姐你好”,一边抚摸对方花白的头发,一遍对她们嘘寒问暖。老人们也像看到亲人一样,十分开心。

“我的颈子还是有点疼,晚上睡不好,你帮我看看。”86岁的宋婆婆住在福利院已经7年多,她和阮晶是老相识。阮晶扶着她走进临时诊疗室,为她认真检查、用针。60多岁的高婆婆两腿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近来担心自己出现中风症状,阮晶便端来凳子,为她把脉、查看状况。检查完后,阮晶还有点不放心,跟高婆婆的老人机拨了电话,现场请护士存好自己的号码,并一再嘱咐:“有不适的情况,随时打电话。”

“阮医生扎根走马岭,为这里的病人付出了很多心血。”阮晶下沉的走马岭苗湖社区工作人员杨波说。充分发挥特长,利用自己的精湛医术,阮晶在“8小时外”为辖区居民带去了病愈的福音,为他们解决了真问题。

统筹:胡红兵 策划:中共东西湖区委宣传部 中共东西湖区委组织部

撰文:冯宇 李文 彭辉 熊璨 胡娟 李威威 朱邈 李四木  摄影:徐一帆 王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