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城管”来了!

无人机盘旋在城市上空,实时捕捉楼宇违建、占道经营、市容环境等动态画面,并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问题生成执法指令,城市管理的传统模式正被悄然改写。

近日,东西湖区率先试点“无人机+智慧城管”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破解城市治理难点,与地面巡查队员构建起“空中巡查、地面整改”的高效环境治理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吴家山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可见吴家山街各重点路段、消防通道的实时画面和执法人员移动动态。

200余台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和AI识别模块的无人机,组成“空中城管队”,每日分时段对辖区重点区域进行网格化巡查。

“田队,吴南花园东门门口发现占道经营,影响行人来往,请处理一下!”

管理中心监控到这一现象,立刻发出预警,系统一键“派单”给附近执法人员。不到10分钟,执法人员就劝离了摊主,并将处理情况反馈到管理中心形成“闭环”。

利用智慧城管,实现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以前,执法巡查耗油、耗时、耗人。”吴家山街综合执法中心工作人员毛民告诉记者,现在利用“空中城管”,实时回传占道经营、暴露垃圾、交通管制、应急响应、重大项目等画面,力争实现市容问题“秒响应”、应急执法“零时差”。

据悉,吴家山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是区城运管理中心“分支”,该平台将智慧管理的“触手”延伸至基层一线,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中心今年4月正式运行,助力街道不断探索“人防+技防”的最佳工作方式。毛民告诉记者:“我们有个小目标,30分钟内处置率超90%。”

10米、30米、100米……伴着螺旋桨发出的嗡嗡声,一架小型无人机在区城运中心平台远程操控下,缓缓飞向天空,随后在吴家山街辖区上空盘旋,在辖区“死角”地带“扫描”巡查。

“以前,3到4名执法人员耗费一周时间,才能巡查完辖区街巷。如今借助无人机,只需1至2天。以前无法监控到的盲区,现在逃不过无人机的‘天眼’。”毛民介绍。

无人机镜头拍摄临空港大道。

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科技之眼’。

毛民说,以往工作人员地面巡查,时常遇到证据无法固定、业主不配合等问题。现在无人机可以拍摄取证,在高空全方位、多角度拍摄,不仅解决人力不足问题,更让执法过程全程留痕、公开透明。

“无人机+智慧城管”新模式,用科技赋能破解城市治理难点。

无人机执法是否侵犯隐私?吴家山街综合执法中心表示,将建立严格的制度,明确使用程序和监管措施,防止信息泄露与被窃。

毛民告诉记者,“空中城管”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全心全力服务群众。


报道支持 - 吴家山街道办事处 吴家山街综合执法中心

文、图、视频 - 徐卉婷

通讯员 - 吴傲阳 胡珊红 黄慕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