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祭扫高峰、小长假出行潮以及武汉五环体育中心系列演唱会的密集举办,东西湖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简称“区城运中心”)正式将区域安全出行和大型活动保障工作升级至2.0版本。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管理无感化、安全有感知”的智慧治理新模式。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区城运中心,探究该中心如何通过“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手段,构建起“感知-监测-预警-处置-评估”的全链条安防体系。
数据赋能密织安全网
走进区城运中心指挥大厅,数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区6个陵园的三维态势图,人流热力分布、车流密度、道路拥堵指数等数据不断跳动更新。“我们运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和LBS大客流监测等技术,动态感知陵园人流聚集、火险隐患等风险,通过融合通信视频连线及时调度街道专班负责人和公墓专班负责人,确保风险早识别、快处置,让市民祭扫出行更安全、更舒心。”区城运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李梦雅介绍道。
针对清明小长假祭扫高峰,区城运中心创新打造“清明祭扫保障”专题应用场景,整合民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实现了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查看实时数据和画面。
“就像给城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李梦雅表示。系统可自动分析各陵园人流密度、客流监测数据以动态热力图形式在三维地图上呈现,无人机可高空巡查墓区周边主干道及停车场车流情况,实现了巡查方式多元化、巡查区域全覆盖,为多部门协同指挥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此外,区城运中心汇聚了12345、119、120等多渠道城市运行热线,及时预警、分派墓园周边紧急异常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处置,形成闭环管理。
一屏统览现场全动态
区城运中心重磅推出“五环智慧安保”应用场景,深度整合公安、交管、城管等多部门治理资源,以“实景三维+城市之眼+无人机+客流监测+指挥调度”五大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对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的全流程智慧管控,全力护航城市活动安全。
清明祭扫,睡虎山陵园三维态势图。(通讯员提供)
“智慧安保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要实现各部门数据融通和处置协同。”李梦雅介绍道。根据城管部门大型演出活动力量保障分布图,在实景三维地图上划分六个巡控片区,实时追踪保障人员定位;依托城市之眼五环专项视频预案,智能调取周边道路、轨道站点、停车场实时画面;配合无人机自动巡航,形成“空地一体”监控网络。当百平方米人流超过400人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开展联合指挥调度。
李梦雅强调:“大客流监测场景让数据都能在地图上“动”起来,就像城市的‘神经末梢’,让我们能在风险萌芽阶段就快速处置。”在今年举办的多次大型活动中,该场景有效防范了拥堵滞留、踩踏等意外事故。通过将传统安保模式升级为“科技+机制”的双重保障,区城运中心构建起“事前智能预警、事中精准调度、事后复盘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我们将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城市安全防线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李梦雅表示,这套经过实战检验的智慧安保体系,其应用场景正从重大活动保障向应急处突、防灾减灾等城市治理全领域延伸,持续为城市安全韧性注入科技动能。
五环智慧安保应用场景,对演唱会全流程智慧管控。(通讯员提供)
目前,在区城运中心指挥大厅,10000余路视频信号实时跳动,城市供给、民生诉求、交通运行等城市运行体征一览无余。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通过可视化指挥系统,实现指挥部与一线处置力量的“零时差”联动,确保应急响应“看得见、叫得通、调得动、处得快”。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永远在路上。”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将紧扣“平时监测预警、战时指挥调度”核心功能,着力构建“四全”治理体系:全域感知的物联网络、全数融通的智慧中枢、全时响应的处置机制、全景赋能的协同平台,全力打造东西湖“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报道支持 - 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文、图 - 黄柳
通讯员 - 李梦雅
请输入验证码